李白与庐山的渊源

佚名 出行攻略 2024-06-07 19:36:05 -
夜郎万里道,西上令人老 豪迈诗人李白为何在长流夜郎路上悲痛欲绝

其实李白与庐山的渊源的问题并不复杂,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庐山魔幻森林游玩攻略,因此呢,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李白与庐山的渊源的一些知识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龙南小武当山谁去过吗,好玩吗
  2. 李白与庐山的渊源

龙南小武当山谁去过吗,好玩吗

小武当山,矗立在江西最南端的龙南县武当镇境内,赣粤交界处。小武当山风景区东接广东省和平县境,南邻广东省连平县境,西邻九连山亚热带原始森林,北起龙南武当镇。总规划面积13.5平方公里。主峰海拔864米。清代的《小武当山峰》载:壁立八十度,登松梯三十八,凿石为盘,阔五尺许,既登则坐于此,仰视铁索袅袅如丝,风吹玲琅,声在半天,缘索石壁凿坎二三寸仅容半足。"攀援而上,手握足悬,索摇身颤,汗濡手滑,几几欲坠也。

李白与庐山的渊源

李白“一生好入名山游”,其尤喜恋庐山,共登临居隐五次,并曾有终老此山之意,体现了很强烈的“庐山情结”。

唐代以前,庐山已经成为道教名山、佛教名山、文学名山。殷周之际匡俗兄弟七人隐居于此,修炼得道成仙的故事;佛教高僧慧远在虎溪精研佛理,结“莲社”弘扬佛法的美谈;陶渊明归隐田园,时而往来山中,视之为心灵的桃花源;谢灵运不远千里而来,探险寻幽,留下诸多山水诗篇。这一切,都成为吸引李白前来登临、观赏、隐居,且一生眷恋庐山的重要文化诱因。

开元十三年(725),李白青春年少,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沿江而下,因深往已久,一上庐山,作《望庐山瀑布》二首。诗歌想象奇特,夸张大胆,气势磅礴,充分表现了李白向慕神仙的个人爱好、想落天外的艺术构思,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名诗。他此次在庐山,还至五老峰旁,作诗一首:“庐山东南五老峰,青天削出金芙蓉。九江秀色可揽结,吾将此地巢云松。”初露隐居在此学道求仙之念。

天宝九载(750),李白被玄宗遣金放还,仕途无望之时,从金陵西上庐山,欲隐居庐山,待时而动,行前作《留别金陵诸公》表露心迹。秋天到庐山后,李白到访东林寺,作《庐山东林寺夜怀》和《别东林寺僧》诗,遥想慧远虎溪说法故事,步武谢公探奇寻幽的足迹,得山水之乐,养清静之心。

安史乱中,李白携妻宗氏夫人南下避乱。于至德元年(756),夫妻同上庐山,隐于屏风叠,作《赠王判官,时余归隐,居庐山屏风叠》时。他此时隐居庐山,有多重用意:一是躲避北方的战乱,二是以谢安隐居东山自期,待时而动,准备大济苍生。当永王璘派人召其从军时,李白不顾家人之反对,欣然前往,并踌躇满志,希望能大展宏图,与永王等人共成大业。所以,此时李白眼中的庐山,堪比诸葛亮的隆中、谢安的东山,是其隐以求仕的政治根据地。

上元元年(760)秋,李白在被判长流夜郎、遇赦东归之后,又回到庐山,并作《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》,愤世嫉俗之后,抒发高蹈出世之情,庐山成为他慰藉受伤心灵的疗养地,诗中对庐山亦极尽赞美之词。庐山的自然风光之美,宗教情怀之妙,文学魅力之强,毕呈其中,可谓李白一生“庐山情结”最为集中的艺术结晶。

但李白一生的终极人生理想是“功成身退”,功一日未成,身即不能全退,因此李白最终还是离开了庐山。上元二年(761),李白从豫章送妻子宗氏夫人入庐山从李林甫之女李腾空学道,而自己则前往金陵,继续他艰难的求仕之旅,希望实现他未竟的政治事功。

纵观李白一生,五上庐山,庐山可谓是其来往次数最为频繁,也最为喜爱、最为眷恋,也是对其政治生命影响最大的一座名山。

因为庐山寄托了李白自小即具的神仙家的美好理想和超然追求;庐山又因山色秀美、环境清幽,成为李白在仕途遭挫、身心疲惫时,安放灵魂的庇护所和疗养地;庐山更近地处交通要冲,靠近政治中心,成为李白待时而动、东山再起的政治根据地。

李白所吟咏的庐山诗,多有佳作,是山水诗、田园诗、游仙诗与政治咏怀诗的结合,富有多重深沉的思想意蕴和情感寄托,散发出高妙传神的艺术魅力,它们既是千古以来传唱不绝的唐诗名篇,同时也为中华名山——庐山增添了奇幻美丽的文化色彩。

关于李白与庐山的渊源到此分享完毕,希望能帮助到您。

李白代表的唐诗,苏轼代表的宋诗,两者之间到底有啥不一样